
2013年1月24日 中国有色网
综合媒体报道:第43届世界经济论坛于当地时间23日在瑞士小镇达沃斯开幕。来自全球100多个国家的2500多人参加达沃斯论坛的250余场讨论活动,近50位国家与政府首脑与会,他们将在本届论坛围绕“弹性”和“活力”两大关键词,就探寻全球经济未来方向高谈阔论。
尽管本届论坛没有中国领导人出席,“中国因素”仍备受瞩目。在论坛开幕首日就有两场关于中国的主题论坛,分别是“中国的增长环境”和“中国2020:当愿景遇到现实”。在刚刚过去的2012年中国7.8%的增长率,无疑为前景不明朗的世界经济增添了一抹亮色。
欧洲仍是本届论坛关注的焦点。“欧洲如何转‘危’为‘机’”、“恢复欧洲的活力”、“重建欧洲的竞争力”等几场讨论会都切中主题。近两年,欧洲领导人在达沃斯一直保持较高出镜率,和欧元区面临严重危机不无关系。这次更是阵容强大:包括俄罗斯总理梅德韦杰夫、英国首相卡梅伦、德国总理默克尔、意大利总理蒙蒂等欧洲主要国家的领导人都将出席。这也清楚表明了欧洲希望尽快走出危机的迫切心情。
但和去年围绕“欧元崩溃的可能性”的讨论不同,记者感受到,一个新的动向是:与会人士对欧洲经济的信心正在明显增加。与会人士纷纷表示,随着欧元走强,欧洲重债国国债收益率降低,欧洲经济正在缓慢步出2009年以来金融危机下的阴霾。
德国总理默克尔指出,由于2012年德国的出口和国内消费等依然实现了增长,德国经济预计将很快走出谷底并于2013年恢复增长,继续发挥欧洲经济核心的作用。意大利总理蒙蒂也谈到,意大利已经克服了财政危机,预计意大利的经济将于2013年底至2014年初恢复。
世界经济论坛创立人、执行主席克劳斯·施瓦布刚刚出版的一本新书的题目就是《欧洲重新崛起》。他在达沃斯论坛年会的开幕仪式上也对此进行了阐述,他说欧洲尽管经历了严重的债务危机和金融危机,但是欧洲特别是欧元区主要经济大国的实力依然强大,欧洲的教育水平、制造业技术和文化事业的发展仍然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欧洲的一体化进程仍在继续。只要欧洲各国团结一致,克服债务危机带来的不利因素,致力于金融货币制度的改革与建设,欧洲就能够有新的发展。
欧洲央行行长德拉吉也在周二表示,主权债务危机最严重的时期可能已经结束,在过去一年决定性的政策措施之后,欧元区“最厚重的乌云”已经消散。但他同时也指出,欧元区目前整体复苏速度仍然缓慢,预计经济全面复苏至少要到2013年下半年才能实现。
就此,《经济参考报》记者在达沃斯年会现场采访了中国的经济学家樊纲。樊纲指出,欧洲经历了严重的公共债务危机,但是欧元区17国全部公共债务占GDP的比重只有87%,比起美国的110%左右和日本的220%左右还是比较低的。而且,从希腊等“欧猪五国”爆发债务危机之后,欧洲各国已经做了大量的努力,修复欧元的信誉。不仅是包括希腊在内的欧洲多国,都进行了紧缩财政的认真努力,而且建立了永久性的金融救助机制,初步形成了银行联盟,并建立了新的财政债务监督机制。所有这些措施都使得欧元逐步稳定下来,并开始升值。欧洲主要重债国的金融市场也初步趋于稳定,国债利率有所下降,经济衰退步伐已经放缓。
“2013年欧洲经济总体企稳回升,是具有现实基础的。当然,要想使欧洲经济开始回升,走向复苏还有待时日,但确实可以说最坏的阶段已经过去。”樊纲说。他进一步指出,欧元区大部分经济体仍然是世界上购买力最高的市场,对中国产品的需求会随着经济的稳定而进一步恢复,中国的企业在欧洲的市场上仍然有机会。最近中国对欧洲出口的增长就说明了这一点。同时,欧洲企业也希望中国企业对欧洲的投资进一步增长,这也为中国企业在欧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按中国海关的数据,2012年欧盟继续保持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和第一大进口来源地的地位。商务部研究院欧洲研究部副主任姚玲对记者表示,如果欧洲的金融系统和债务问题能够得到控制,欧洲经济就有望在今年下半年出现明显的复苏迹象,尤其是德国和法国会较快复苏。欧洲内部对日用品、机电产品等的需求随之增长,从而对中国的外贸带来积极影响。此外,欧洲目前所处的状态会影响到中国企业投资欧洲的信心,如果欧洲可以在比较长的一段时间内经济状况持续好转,则会提升中国企业投资欧洲的信心,从而促进投资的增长。
“一个稳定的、和平的、繁荣的欧洲对中国是非常重要的,中国希望欧洲尽快摆脱金融危机,也希望中欧之间的经贸发展可以在一个新的时期跃上一个新的台阶”,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秘书长、商务部前副部长魏建国说,中欧能不能起到世界经济发展的基石和稳定作用,也是中国可否实现城镇化的关键。他同时指出,“欧洲可否成功复苏,关键看今年3月份。如果可以实现成功复苏,那么要3到5年才可以恢复到年均1.5%的增长水平。”
在表达乐观情绪的同时,参会者总是不忘加上一个“但是”,提醒所有人时刻保持风险意识,继续寻找经济持续增长的驱动力。 以
金融危机已进入第五年,与前四届达沃斯论坛的悲观气氛相比,今年的危机感似乎消散了不少。去年此时人们还在担忧欧元区崩溃的可能性,而如今几乎每个人都相信,尽管欧洲仍然需要进行改革,但全球经济的最大威胁已不再是欧债危机恶化。
恐慌已经消退。然而,全球经济在任何情况下都摆脱不了风险。在表达乐观情绪的同时,参会者总是不忘加上一个“但是”,提醒所有人时刻保持风险意识,继续寻找经济持续增长的驱动力。
全球经济增长前景改善
“如今的全球经济形势与一年前相比已有所改善,欧元区崩溃这一尾部风险已经消退,但欧元区的问题还在,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来进行改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副总裁朱民说。
IMF当天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预测,2013年,抑制全球经济活动的因素预计将消退,全球增长将加快。IMF预测今年全球经济平均增长率将达3.5%,高于2012 年的3.2%,但比该组织去年10月的预测低0.1个百分点。
其中,IMF预计美国今年将增长2%,明年增长3%;在欧元区,尽管尾部风险已降低,外围国家主权融资状况改善,但IMF仍然将欧元区增长预测下调了0.3个百分点,预计2013年将收缩0.2%。同时,IMF预计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今年将增长5.5%,中国今年仍将维持8.2%的高速增长。
“美国正在复苏,欧洲风险消退,中国仍在正轨,我们有理由感到乐观。”巴林经济发展委员会首席执行长Kamal bin Ahmed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
德国央行前行长、瑞银集团(UBS)董事长阿克赛尔·韦伯(Axel Weber)在周三的论坛上表示:“这场危机是上世纪30年代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冲击,我们的起点很糟,但我们正在取得进展。经济已经在复苏,多数市场已出现起色。中国经济仍然动力十足,美国经济最低点已经过去,今年或将增长2.5%,明年将增长3%。”
“无就业增长”仍是挑战
然而,乐观之时仍然有太多令人担忧的问题。参会者仍然在质疑,目前全球经济展现出的闪光点是持续复苏的端倪抑或只是昙花一现?在这个依然充斥着不确定性的世界里,危机感随时可能卷土重来。
的确,旧的问题尚待解决,新的问题正接踵而来。
世界经济论坛主席施瓦布表示,目前的复苏仍然是“无就业复苏”,这种经济状况的早期改善并没有惠及就业市场,全球就业形势仍不容乐观。
在韦伯看来,“为持久发展注入活力”的两个关键因素是“可持续动力和抗冲击能力”。他称:“尽管主要经济体都在复苏,但这样的复苏依然是黯淡的,尤其是缺失了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就业。因此,全球决策者面临的一大问题是,如何创造就业?如何让经济增长能够惠及更多人?”
全球央行宽松埋隐患
另一方面,无论是美国、欧元区、英国,还是日本,全球主要央行正以超低利率和前所未有的非常规货币政策试图将经济从衰退中拯救出来——目前看来,他们的努力是成功的。但人们担忧的是,这样的疗法是否留下后遗症?
韦伯在周三论坛上表示:“我很担忧的是,中央银行被视为唯一的行动者,我们需要预期管理:无论是欧洲还是美国,央行可以买来时间,让金融系统有序地去杠杆化,但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韦伯警告称:“我们已进入一个非常危险的环境:在私人部门已经过度杠杆化、过度扩张资产负债表的情况下,我们却在用更多杠杆,把问题当作解药来解决问题,这只是在买时间,因为我们正在用下一代的未来换取我们的现在。这是不可持续的。”他表示,央行的宽松政策对于应对2009~2010年的危机是有必要的,但未来央行必须回答的一个更大问题是:如何有序退出来建立一个更加可持续的增长环境?
重塑信心是关键
另一个关键问题是,全世界都在寻求可持续经济增长、可持续创造就业的方法,但人们却普遍对所有机构缺乏信心。
“人们对政府、企业和民间组织的信任度已经前所未有的低。”可口可乐首席执行官穆泰康(Muhtar A.Kent)称,“因此,我们的问题是:政府、企业和民间组织改如何面对这样的挑战?如何在三者之间建立一个‘黄金三角’来一起携手解决增长难题?”
这是穆泰康对“为持久发展注入活力”的一个注解。国际透明组织理事会主席拉贝勒(Huguette Labelle)也强调,透明与诚信应该是未来治理的核心,无论是政府、企业还是民间组织,这样才能重塑信任。
另一方面,过去几年的地缘政治是如此波动,为全球地缘经济构成了大量不确定性。
“资本是一个懦夫,除非不确定性和波动性得以解决,资本会从投资中撤退。”陶氏化学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利伟诚(Andrew N.Liveris)说,“为持久发展注入活力的重要问题是,如何应对全球经济的下行风险和波动性,创造一个持续增长和创造就业的经济。”
利伟诚说:“全球经济前景并不令人满意,但我们看到了一些闪光点。一些国家的决策者制定了国家战略,例如新加坡、中国、德国等,以自己的战略来解决问题。但很多国家还没有,很多人忘了是什么让我们处于如今的处境。我们需要教育、自由和创新,这是未来增长的重要驱动力。”